我们的故事

日月刷新 奋斗不止

首页 > 加华动态 > 消费向前看 > 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宋向前:疫情倒逼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自救升级

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宋向前:疫情倒逼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自救升级

发布时间:2020-02-15浏览数量:

来 源:新消费内参

作 者:凯凯

 

新消费导读

持续两个月的疫情,让很多企业在春天感受到了寒冬的萧瑟。在这样的疫情局势中,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宋向前积极为消费行业发声。

2月14日,在新消费内参主办的线上公益直播课上,宋总深度分享了“疫情倒逼中国企业家,中国经济自救升级,刷新迭代”。

在长达一小时的分享中,加华资本创始人宋向前重点探讨了消费服务业在此次疫情中所面临的经营困境,以及如何迅速破局自救并将危机化作转机,帮助消费企业定策略、降损失,直面下一个挑战。

1

对比03年

新冠状疫情对经济影响几何?

大家好,今天西方的情人节。在这样特别的日子,给大家相见在“云”上,一起过节非常高兴。首先跟大家说节日快乐,也祝大家新春佳节快乐。

这个春节过得非常沉重,可能是我们绝大多数人一辈子最难忘的一个春节。但不管怎么说,我们都要共同渡过难关。关关难过关关过,生活还得继续,希望这一次分享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1月28号开始,我们跟西贝的贾总、九毛九的管总、老乡鸡束总以及赛富闫焱总等一起,展开了振兴经济、抗疫胜利的媒体宣传活动。大家都承担了一定的压力,但开启了民间抗击疫情,同时为中小企业发事、托底经济的疾呼。

我的分享先从两个小故事开始。第一个,最近清华大学朱武祥教授做了一个调研。这个调研的结果反映了什么?30%的中小企业,撑不过一个月;85%的中小企业,活不了三个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王勇教授,也针对清华大学的七届博士班——企业家学者项目的企业家们进行调研。这些企业都是中国经济各个行业的领头羊,其中上市公司占了一多半,市值约两万亿左右。

那这个结果显示出来是什么呢?65%-70%头部企业上市公司或者细分行业的冠军,也跟朱武祥老师反馈的调查情况是惊人一致的。大中型民营企业、行业巨头所反馈情况同样说明疲情影响巨大,有30%很难捱过三个月,很多企业即使是上市公司也不能舒服扛过六个月。

那么很多人会认为此次疫情可能跟非典一样,在这个月能够被控制住。我相信这两天的数据,大家看到了都觉得是触目惊心的。昨天,由于湖北临阵换帅,一天增加了一万多个确诊病例。那么全国现在确诊病例超过六万,全国范围内死亡1300余人。疫情恐怕超出我们绝大多数人当初的预测。其运行的特点是什么呢?传染力比较强,致死率相对比较低,大概在2%左右。但潜伏期可能会比较长,更多人在无感状态下感染。所以,其实疫情具有一定的风险。

此次疫情的影响时间轨迹很大程度上可能跟非典相似,2003年的非典起始于广东的佛山。在进入到2003年的二月份春节以后,进入了大规模的扩张和蔓延期,直至二月三月到达高峰。但是,由于2003年的国民经济总量还比较低,我们的高铁、高速公路和民航网络还不像今天这么发达,非典在一线城市——北京、广州、深圳、香港等地比较厉害。直至春节大规模的用工返工之后,才进入高峰的蔓延期。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在春节之前发生,潜伏期扩散和传染力都比非典要强。

据我个人估计,疫情的影响恐怕会比非典时期要厉害得多。现在除了湖北省的某些地区,发病人数和感染人数在下降。那么二月份能不能托住底?三月份能不能基本上受控?我们能不能像非典一样,进入到四、五月份基本上能控制住?到六月份基本上能够抗疫胜利?这还是一个疑问。

但是大家要知道此次疫情对国民经济的冲击,恐怕会比在非典时期要严重得多。现在全国人民都忙着在政府的带领下抗击疫情。通过这次分享,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包括政府能够聆听到,托底经济、扶持中小微企业振兴的要求。这是每个有责任的企业家团结起来共同的呼声。

现在依然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充分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尽管政治局、国常会、五部委等都有一些陆续的文件出台,也讲过抗击疫情、控制疫情和经济都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我们主要的经济宏观管理部门,可能也没有完全意识到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力度。目前主要的问题是人口的正常流动被阻断,老百姓的消费需求被抑制,这对第三产业尤其对消费服务业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而且不光是第三产业,因为加华资本长期投消费服务业,我们也知道很多产品型的公司,冲击其实也不小。二产和一产的影响由于复工困难,产业链开工不足,员工防护用品不多,影响开始滞后显现,而且冲击力度不小。

那么,经济结构就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03年的中国GDP总量大概是11.7万个亿,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已经达到百万亿的规模水平。这样世界亚军经济规模,总量和经济结构都不可以同日而语。非典时期、消费服务业等占到GDP总量其实非常少,约为39%。而现在消费服务行业占到整个GDP的总量将近是58%,消费服务行业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78.5%,对经济民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

深度解读消费服务行业面临的经营困境

由于疫情的高传染性,所以各地政府采用了停课,停业,停市的一些措施,这是防疫的必要手段。大多数直接面向消费者提供终端产品和服务的企业都关门歇业了,配合政府的抗击疫情需要。

这对消费服务业和整体国民经济影响比较深远,对消费服务行业来讲,每年的春节都是营业的黄金时期,包括今天是情人节,情人节一天的消费总量大概是700到800个亿,今天800个亿基本上就不见了。

疫情来得猝不及防,大多数消费服务企业都没有任何的预警时间。由于前期我们对疫情的预报,信息的传递都不充分。企业节前储备了大量的人员、物资、货物来应对春节的消费旺季,现在面临着巨大的损失,资金流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是大家看到了,西贝贾总站出来说:西贝这样的优秀的公司也都只能扛住三个月。

那大家可想而知,其他的中小微企业怎么办?

对比2019年春节,电影、零售、餐饮、旅游四个细分子行业,全国实现销售额大约15000亿,占19年一季度的GDP的6.8%。而疫情爆发后,这些行业基本上停工、停业、停市,这个消费量基本上完全消失。这意味着,仅仅春节期间的七天时间,全国四个消费行业的直接损失至少达到15000亿。

更为重要的是,大小企业都响应政府的号召共同抗击疫情,从而进行了隔离,进行了疏散,进行了远程办公。远程办公是不错,但是影响效率是毫无疑问的,这是常识。这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消费服务行业和其他产业经营压力,大多数的商场和服务业场所几乎全部关门歇业。有的业主不仅仅对存货损失束手无策,还要面临房租支付员工工资的三重窘境,现金流压力巨大。

那企业停摆的时间越长,现金的就越吃紧,这种情况下真的有可能爆发出全面的危机。最典型的就是消费服务业态的餐饮、娱乐、交通、教育、文化、旅游、快递等等。第二产业由于无法开工,复工困难,现在各地的大多数地方复工、复业都要各地政府的批准,包括第一产业生产出来的农林牧副渔的产品。如果没有第三产业的消费,那么一产肯定也会受影响。养的鸡,养的鱼送不出去。即使烂掉了都没办法处理,这有可能引发出进一步产业链的危机。

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强调,中小企业一定要自救。政府一定要在这个时候出来托底经济,扶持消费服务产业,扶持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振兴经济。因为这是个系统性的风险,我们并不能明确判断相关影响的持续时间,因而存在不确定性。

在不确定性的风险问题面前,我认为要高估或者是谨慎看待,多计算风险冗余是必要的。疫情的开始是小概率事件,但由于我们的公共卫生的防疫和社会治理体系还不够完善,从而导致了疫情的蔓延和扩散。

但是有时候也会存在过犹不及。现在各地在加强疫情抗击的时候,也采用了非常多极端的政策,甚至有些地方采用战时管制、一级响应。企业一定要充分的估计这次疫情所带来的影响。这个影响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所以我写了一篇文章说:中国真的需要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

疫情也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触动,在全社会进行了一次现代公民运动的启迪教育:看待疫情应该从人性的深处出发,共情才能共鸣。

《光明日报》的评论火了几句唐诗,日本国援助我们,写了很多的唐诗,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唐诗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今天日本人却很好继承了我们的文化传统。

不是说“中国不哭,武汉加油”,就比唐诗要低级。但是从这些唐诗中间,我们看到了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的温情,共情共鸣的一种文明感。这在于语言的体面,在于情感的深刻,在于行为的得体。行为得体、语言体面我觉得很重要。

《光明日报》的评论我个人是非常认可的。中国很大,社情民意都很复杂,仅仅一亿人就是一个圈层。我们不像日本的社会高度发达,但我们依然要拿出我们应有的态度,拿出我们应有的文明古国的气度来,这是当下抗击疫情中应该有的东西。

其次,疫情其实是中国经济迎来的大考,对于中国社会的治理体系、治理结构、治理能力也是大考。2020是庚子之年,是我们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达成之年。在这个不凡的时间,这个不凡的年代,其实我们中国经济迎来了体检之年。中国民营企业、中国民营经济、中国中小微企业、消费服务行业也迎来了体检。

我们中国民营经过这40年的发展形成了“5、6、7、8、9”的态势:五成的税收,六成的GDP,七成的技术创新,八成新增就业,九成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