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

日月刷新 奋斗不止

首页 > 加华动态 > 消费向前看 > 无边界时代,我们到底在告别什么?丨加华观点

无边界时代,我们到底在告别什么?丨加华观点

发布时间:2017-12-07浏览数量:


古代西方有一句谚语,
You are what you read。


拥挤的通勤地铁上,你打开今日头条,迎面扑向一堆感兴趣的新闻;中午叫外卖的时候,你发现美团外卖置顶的,永远都是那几家你常买过的店;淘宝首页,越来越私人定制化的内容推荐,让你忍不住一个接一个点开链接;你的微信订阅号里,正上演着一个个成功人士的财富自由演说。

时代的计量单位已经从一个群体,变成了单个个体,个人成为了社会这张巨型画作中的一个个不可分解的颗粒。远观,它们浑然一体;近看,它们各成一派。

手中的iPhone似乎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百度的搜索历史、淘宝的购买记录、头条里的浏览历史、知乎的回答与提问,个人逐渐成为了生产节点,价值传递的方式已经从链条式拆解、重构,成为了多点中心的发散式。

京东首席战略官廖建文说,未来是一个无界的概念,今天一个人就是一个市场,这是难以想象的。

的确,在当今这个充满变化的年代,认知的防线被信息流渐次攻破,隔阂与边界似乎已不复存在。然而,被数据定义着的普通人,或许只能变成一个个数字消逝于时间之洞,而失去了边界的我们,仿佛正在告别着更多。

前段时间,中国的幼儿教育面临着接连不断的社会拷问,刘鑫江歌案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那些扎孩子针眼的老师,一言不合就动杀念的学生,可能正在隔壁的小区住着,甚至就在孩子每天按时报到的幼儿园。

毛骨悚然和暗自庆幸的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整个社会仿佛终于实现了在恐惧感上的人人平等。

但是我好奇的是,不知道有没有人研究过,这些内心暗藏魔鬼的普通人,他们的日常生活路径是什么?他们在订阅什么公众号?他们每天都看的新闻App中都自动推送了哪些内容?他们的淘宝搜索历史到底记录了什么样的消费心理?他们每天以什么信息喂养自己心中那个小恶魔?

当我们只看得到我们想看的信息,只接触得到与我们志趣相近的人,无边界的世界就会变形、扭曲。尽管你眼前这条路永无尽头,看似始终有路可走,但是你失去了选择,这条路也终将带你走入无底的黑洞。

“自动推送”的信息就这样洞察了你,改造着你。而信息的制造者,不仅仅是算法,更是算法背后的我们——每一个社会个体。我们正在利用手中的媒体权利,重塑着社会的平民语态。

在这种话语环境下,作为信息流不断喷涌的一个个泉眼,我们生产和传播的内容,很大一部分关乎生存环境、道德观念,甚至人生价值。大V的一句20个字的微博,订阅号作者一篇10万+的文章,新闻客户端里推送的标题党新闻。

它们反复煽动的社会情绪,究其本质,无非都是基于社会达尔文的伪价值理论。商业世界,成王败寇;经济帝国,所笑皆贫。

互联网技术裹挟着所谓的社会舆论价值观,一路蒙眼狂奔,摔个跟头都以为是绊到了黄金。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算法定制的个性化内容,反复强化了这些社会的主流舆论价值观,一条新闻接着一条新闻,不断刷新的只有社会达尔文的形式载体,不变的是陈腐的成败观内核。

主流媒体的靡靡之音,绑架了普通人。互联网时代所倡导的普惠多元,竟然以技术进步的形式反噬,为我们的思想设定了边界。在常年累月的“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订阅的”的内容中,我们仿佛正在失去接触不同价值观的机会。

看上去,是你在选择你阅读什么,你在决定自己的认知,你有权利去判断社会人心,在浮躁的商业世界保留本真。然而,信息海海,你能看到的内容,可能都是背后的算法,在帮你按下那个决定的按钮。

最终,你只能在一堆自己喜欢的信息所构成的二维世界里,空享表面的舒适自在。

扎孩针眼的老师、冲着江歌伸出刀子的男生,当他们情绪压抑,在新闻客户端上第一次点开满是负面情绪的社会新闻时,他们的app里可能正有一大波类似的信息赶来,撞击他们的心,固化他们的思想,推搡着他们伸出犯罪的手。

此时,我们真的能够叉腰站在落井之人身边,冷眼看待他的不幸,甚至还不忘丢一块石头进去?

我们忘了,当初是谁,砸出了这口井。正如电影《Lord of the War》中所言,战争之王,不是扣动扳机的人,而是供应军火的人。

揠苗助长的技术发展,总是伴随着成王败寇的社会价值观。他们有如温柔的猛兽,轻易就冲破了思想的边界,站在凭空而建的价值论制高点上,人为地定义着社会方圆。

此时,我们不该忘记的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史中,永远闪烁光芒、指引前路的是你中有我、惠已达人的人文精神,她兼济天下和苍生,穿越千年而不朽。

世界诞生于宇宙一颗爆炸的粒子,人类则起源于一对微小的染色体。从源头上看,我们都是渺小世界的尘埃,然而正是这一粒粒尘埃,创造了伟大瑰丽的文明。从小至大,见微知著,作为社会大版图不可或缺的像素颗粒,一句话形成的思想共同体,都可能成为烟火,点亮夜空,也可能变成火苗,烧毁草原。

在被智能商业攻占的疆界,行业的确不再有边界。但是,主流社会价值观、技术进步带来的思想固化,仿佛正在形成另一个看不见的圈子,将我们紧紧包围。

我们正在告别,原本那个如同勇士,不断突破边界的自己。

永远给你推荐“你买过的类似的店”的美团外卖不知道,你也想吃一些从来没吃过的餐厅;因为你手误点开了“余文乐结婚”的新闻,就一直给你推送娱乐圈八卦的今日头条不知道,你多想看看特朗普税改;女朋友用你的手机买了个YSL口红之后,就反复给你推荐YSL粉底液的淘宝不知道,你是个从不化妆的男人;为你量身推荐“情商课”的喜马拉雅不知道,你一次次地懊恼地点击着“跳过广告”。

曾在红黄蓝事件中读到过一句评论,“猥亵孩童者诛,猥亵人心者为诸侯”。

如果那些在微信订阅号、新闻客户端、论坛贴吧里狂欢着的社会达尔文们,也能在猛虎撕扯巨兽之外,发现它细嗅蔷薇的另一面,技术进步的力量也必定可以渗透日常生活,让性本善的商业道德画出善恶的新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