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

日月刷新 奋斗不止

首页 > 加华动态 > 消费向前看 > 加华资本宋向前:中国消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消费向前看

加华资本宋向前:中国消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消费向前看

发布时间:2019-11-16浏览数量:

以下文章来源于捕手志 ,作者Sophia李曌

按:

消费领域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折叠市场的出现以及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成熟等,似乎正在让每个消费品类都值得被重做一遍,加上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版星巴克、优衣库、肯德基等故事也一直刺激着整个消费赛道的创业者与投资人。但当前中国的宏观、微观的消费环境究竟怎么样?为何说我们的消费产业正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接下来消费产业的大机会与大挑战分别是什么?

前段时间,捕手志与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宋向前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谈,涉及他对消费产业的深度观察与投资经验的梳理。成立已有12年的加华资本,专注于中国大消费与现代服务产业投资,公司的基金管理规模累计逾百亿,曾成功投资洽洽食品、居然之家、爱慕集团、美团点评、美图、滴滴等数十家消费服务行业明星企业。

作者/李曌 

编辑/潘宇波

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阶段

目前来看,中国消费市场特别像1923到1929年柯立芝总统在任时的柯立芝繁荣时期。

李曌:听说你刚从欧洲考察回来,相比欧美日的消费市场,中国的消费市场有什么不一样?

宋向前:因为欧美日是发达国家,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消费产业很成熟,以消费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比将近60-70%。但从市场规模空间来看,欧美日加一起大概就是我们的2/3,所以中国市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规模经济,并且受限地域、消费习惯等会产生分层。

另外,我们的经济发展与财富分布是哑铃型的,两头大、中间小,中产阶级还没完全发展成熟,折射到消费行业也呈现出哑铃型的结构特点,中产阶级的消费还没真正崛起。虽然我们消费升级喊得好,但也才起步,最近两年市场才开始真正关注小镇青年需求端的机会。可以确定的是,消费升级仍是未来大势。

除此之外,由于中国有独特的文化背景、经济状态、社会变迁等因素,我们也形成了某些特殊的消费模式,比如假日经济。对比欧美日,中国消费市场整个还处在发展不平衡、不成熟的状态。

李曌:在你看来中国的消费市场处于一个什么发展阶段?

宋向前:刚刚启动的阶段。目前来看,中国消费市场特别像1923到1929年柯立芝总统在任时的柯立芝繁荣时期。因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刚刚完成,人们都搬到城市生活,再加上汽车的普及、人口的流动和城市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集中式的商业以及连锁业态也在此时出现。由此来看,中国现在正在走美国1920年后开始走的那条路。

李曌:我们的消费还这么早期?

宋向前:我举个例子,美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之一,我们有着灿烂的餐饮文化,但却没有餐饮工业,这就很像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我们投了老乡鸡中式快餐,尽管老乡鸡已经是中式连锁快餐的全国冠军,但我们也刚刚做到800多家店,30多个亿营收,对比肯德基、星巴克还差得很远,甚至连百盛中国都比不上,但可以想见我们的发展空间还非常大。

相比之下,美国有庞大的餐饮工业而没有餐饮文化,全世界最长的连锁产业在美国,无论餐饮、医药还是服装等行业都连锁化,在各种经营业态中连锁业态已占60%,而中国的连锁化还不到20%,当前我们基本停留在夫妻店或街边小店这类水平,未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前中国仍然缺少「超级公司」的诞生,商业文明进程也处于相对早期的阶段,我们基本上没有跨国公司,1000亿以上市值的公司也就100多家,所以中国未来一定会迎来超级公司诞生的浪潮。

李曌:要怎么判断一个连锁企业是成功的?

宋向前:一个连锁企业的成功分为内外两部分的经营价值。外部价值我会看数字化转型,具体包括数字化深度分销、数字化用户管理、数据资产的形成以及数据化对产品、传播和渠道的改造;

内部价值经营有战略经营、产品经营、内控、财务、供应链和企业文化建设等等,未来企业的竞争在于内外两部分的经营价值,最终赢得消费者要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交付能力。

李曌:海底捞的连锁很成功,你也曾在很多场合都表达过对海底捞的赞赏,我们究竟能从海底捞身上学到什么?

宋向前:火锅是一个太传统不过的生意,但它成就了海底捞这个完全现代化的连锁餐饮企业,三百多家店,一百七十多亿的收入,几十个亿的利润,将近两千亿港元的市值,当然这和火锅比较容易标准化也有关。

如今海底捞已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从供应链、底料、装修、到内部管理等都实现了子公司化,不仅为自己服务,还为同行输出管理服务。同时依托中国传统服务理念,完善了终身客户的价值管理,着手于拉新、留存、转化、复购全流程。

我们总结过海底捞的成功其实有三点重要启示,首先高毛利下总成本领先的能力;其次系统运营能力的全面优化;最后就是管理迭代、品质迭代、产品和服务迭代的能力比同行要强。这三条就是海底捞胜出的法则,也是整个消费和服务企业所应该遵守的竞争制胜的军规。

海底捞的「连住利益,锁住管理」的底层逻辑再次证明了,强大的组织和系统运营能力,配合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理解,结合数据与商业洞察,更多关注客户终身价值,借此打通复购,建立人文关怀的价值连接。这样的公司价值经营体系,真的可以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商业智慧,迭代出新的商业文明。

从海底捞开始,中国传统的餐饮行业看到了现代商业文明的曙光,神州大地浩瀚的餐饮文化终于被赋予了现代化的衣钵。从这个角度来看,海底捞理当被记入中国商业史,这也是我们赞赏海底捞的原因。

「大食代」也在等待着更多弄潮儿。换言之,中国的餐饮业有四万五千亿的规模,这个行业还处在1920年近代消费社会开端的阶段,我相信未来还有不少海底捞这样的机会。

李曌:非常赞同未来中国一定会出现一批自己的肯德基、星巴克等,这只是时间问题。

宋向前:是的,对比中国的市场规模,我们的公司体量的确太小了。当前A股3600多家公司,过千亿的公司只有102家,刨去国有垄断性企业,真正民营企业过千亿的企业只有二十家出头。中国目前的营商环境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公司不够多、不够强,企业竞争的充分性也不够深。

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市场完全竞争加速渗透,越来越多的兼并收购将会出现,产业整合是为大势所趋。这也很像美国20世纪80年代,马太效应的能量大幅释放,产业集聚加快。可以说,头部企业的强盛是美国商业环境领先的重要因素。

李曌:消费企业一旦做起来了现金流会很好,怎么让他们拿钱?尤其你们投资都选行业领军企业。

宋向前:想把钱给他们,的确非常难,他们发展好不缺现金流,也吸引了各种生产要素,比如人才,资金、技术,产品、先进的管理方式等,所以他们本身就具备黑洞效应。

要想参与进去分享价值,就要先创造价值,这是一个事业型合伙人的要求,我们正是这样要求自己的。这个过程中还一定要有耐心,比如居然之家我等了10年,爱慕我等了6年,东鹏我等了5年,期间不断和企业家讨论战略、业务与价值观等方面,这是加华资本与其他投资机构的不同之处,也反映了我们「守正出奇」的投资风格。

李曌:这一定要深耕产业才行,不然和他们无法同频交流,更别谈帮忙了。

宋向前:是的,未来顶级的中国资产管理机构一定是要有具备产业赋能、企业战略甚至企业经营的能力,而扎根产业是前提,过去那种纯套利型的机构会逐渐消失。

消费的本质

消费已经从「供给满足需求」演变成了「需求反向促进供给」,也就是说在消费者平权的时代,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提升他们的体验感以耕耘其终身价值,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李曌:你一直深耕大消费行业,在你看来消费的本质是什么?

宋向前:我觉得所有消费和服务最后交付的是让人更快乐、更健康、更充实、更娱乐的东西。当前我们还在供给主义的道路上跑,仅在满足需求,未来我们要创造有效供给,而创造有效供给一定要基于人性与产品洞察,这也离不开对消费者的尊重。

比如,你看海底捞的服务不外乎给消费者一盘军旗,给手机套个保护膜,给你做做美甲掏掏耳朵,但这让中国消费者觉得被尊重了。

过去的短缺经济时代,「有」是一切物质生活的根基,大家对「有无」的关注程度胜过了「好坏」,这是稀缺经济赋予的消费者行为特征。但现在消费者的核心群体,比如90后、00后等,他们大多受过良好教育,也有更健全的消费观,有更畅达的渠道了解到产品与品牌,对消费品质更为关注,因而依赖供给来满足需求的时代会逐步作古,消费供需的博弈反转会带来「被尊重、被满足」的消费平权浪潮。

这是消费者崛起的时代,直白地说你有多「讨好消费者」,那你的产品就有多伟大。微信、苹果等都是如此,不断让你觉得好用、方便、习惯,固化你的消费行为,之后一个强大的品牌就诞生了。

李曌:新茶饮这两年很火,他们也大力迎合消费者,你们是否看过?

宋向前:看过,最后没有推进跟我们认为生命力不够有关,但喜茶、奈雪的茶是例外。

李曌:生命力如何理解,是指产品?

宋向前:是指产品与组织运营模式,茶饮行业有很多加盟模式,通过加盟做供应链,护城河仍然较浅。茶饮加盟这种商业模式的本质还是食品供应链,而不是依赖产品力与品牌力本身,直白地来说就是赚取加盟费。因此我们说整体来看,茶饮行业还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

李曌:同样是饮料,你投资的东鹏特饮马上要上市了,能否讲讲投资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宋向前:我算是第一个进到中国功能性饮料赛道的投资人,过去服务红牛也有很多年,红牛中国的老板严彬也是我的大LP,可以说在中国投资人中我是最了解功能性饮料的。

通过服务红牛,我知道功能性饮料市场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