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向前:东鹏特饮、老乡鸡背后的“超级陪练”丨消费向前看
发布时间:2019-10-22浏览数量: 人
加华资本成立于2007年,专注于中国大消费与现代服务产业投资,公司的基金管理规模累计逾百亿,曾成功投资洽洽食品、居然之家、爱慕集团、美团点评、美图、滴滴等数十家消费服务行业明星企业。
在投资界,许多投资机构都忙着追逐一个个“热点”。然而,有一家基金却从不追逐热点,一直低调专注地深耕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大消费服务领域,并且喊出了“消费者在哪里,我们就出现在哪里”。
这家百亿消费基金就是加华资本,成立于2007年,投中了居然之家、东鹏特饮、老乡鸡、洽洽食品、爱慕内衣、加加酱油、来伊份、滴滴出行、新美大、美图秀秀、巴比馒头、嘉宝莉、奥瑞金等中国消费及服务行业龙头企业,而其掌舵人则是宋向前。
目前,加华资本管理基金规模约150多亿,今年年内或突破200亿。据宋向前透露,加华投资回报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1.5倍。
一直以来,加华资本都秉持着怎样的理念与投资逻辑,助其在大消费领域硕果累累呢?
宏观视角,看消费
投资际遇万千,最难抓住的是宏观。通过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结构来判断消费市场,是宋向前和其掌舵的加华资本一贯的做法。
1.规模效应:更大规模的消费市场
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为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宋向前认为,长期来看,中国经济中最有动力的仍是消费。
首先,消费服务业不仅总量大,增速还很快。中国是一个有14亿人口、圈层经济很发达的国家,既有消费升级,也有下沉市场,不同圈层有不同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消费认知与消费行为变迁。
其次,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在不断升高,人均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再次,80后、90后、00后等年轻人逐渐成为主力消费人群,他们的认知水平、消费能力、消费心理,都要求供应者、生产商、品牌商来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服务和体验来满足消费需求。
而且,中国消费市场中存在着共性——“80%消费者的80%需求”,可以被概括为物质层面的“衣食住行”和精神层面的“医教娱养”。从行业角度看,切入其中任何一个行业,都将带来超过万亿的总量市场;同时,任何一个子行业的精耕细作都会放大这种规模效应,形成极强的产业护城河;从公司角度看,规模市场保证了企业在收入端的增长动能,给优秀的消费品公司带来指数上升效应。
2.刚性需求:金字塔底层的刚需消费
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位于金字塔底层的生存需求是人类的“绝对刚需”。
所以,米面粮油、食品饮料、家居家纺等是加华资本重点布局的领域。加华资本认为,在刚需市场里成长起来的头部企业,消费者对其拥有较低的替代效应和极强的转化成本。同时,刚需还意味着长久持续的无声陪伴,“于沉默中浸染山河”,企业才能够真正成为江湖上的带头大哥,引领产业变革。
总体而言,刚需消费的用户粘性强,市场天花板高,是具备“长坡厚雪”特征的典型赛道,它能形成固深长稳的护城河,也能避免企业的发展沦为高开低走的“过山车游戏”。
3.高频消费:高频次以应对存量博弈
所有行业都曾是成长型市场,而所有行业都会走向成熟。
当市场逐步成熟后,竞争结构和市场占有率将会取代渗透率,变成行业的主导因素,竞争模式也会发生从增量到存量的结构性转移。此时,能否在存量市场中占据绝对高地,将成为检验企业是否具备核心持续能力的关键因素。
此外,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显然已经成为支柱产业,而消费不断分化的趋势,让“消费无界”和“消费恒强”被日益验证和强化。改革开放四十年之后,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在此大环境下,更需要聚焦于更高频次的消费品,立足消费本质,在存量博弈的游戏中找到突破边界的无限思维。
4.技术赋能:技术赋能改造消费服务产业
目前,科技与消费的区隔正在逐渐式微。加华资本认为,未来,产业破局的最大突破点,或许就来自于技术革新,消费行业也不例外。所以,技术赋能的服务型消费投资是加华的核心投资逻辑之一。
技术对于消费的赋能最终可以汇集成两个词——效率和体验。技术赋能重塑了消费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与反馈机制。商家与消费者的沟通更快速直接,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数据流,而基于数据的技术运用又能为商家带来更深刻的客户洞见,提升用户体验。
5.产业并购:权益投资的塔底,支撑产业整合的塔尖
以规模效应、刚需高频、技术赋能作为核心投资方向,在大消费与现代服务产业深度作战,是加华资本具体的策略方针。
不过,任何策略都是为了战略而存在,加华的长远战略是成为消费行业的整合者,以权益投资的塔底,支撑产业整合的塔尖。在消费层级不断折叠、割据、分化的中国,消费仍是一个巨大的“蚂蚁市场”,市场集中度相较于成熟市场偏低,存在巨大的需求整合空间。市场需要一个懂产业和金融的机构,连接产融两端,为民营龙头企业嫁接金融资源,为金融资本植入实业基因,并购整合长尾市场。
上场,当陪练
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这一法则看似残酷,却是世界运行的核心秩序之一。
加华资本对马太效应理解,除了强者恒强,还有“平衡之道”。二八原则下,加华选择与垄断者结盟,这是“寻找头部强者”,但这个看上去打破了平衡的选择,却恰恰源自于其对“平衡收益”的追求。
目前,中国众多行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这一显著的头部效应,甚至部分行业已经达到马太效应释放后的“垄断利润收割期”。所以,加华资本也一直利用马太效应的理念选行业、看企业,致力于成为“全国冠军乃至世界冠军的陪伴者”。
宋向前说,“医院里很多医生,都是病人已经得病,然后把他医治为健康人。但很多中国企业已病入膏肓,甚至得了绝症,所以我更愿意在体育场上跟生龙活虎的运动员一起,当好陪练。”
首先,要判断行业马太效应的强弱。
护城河不深、壁垒很低的行业,马太效应相对偏弱,这些行业就像是跑步机,人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不从跑步机上摔下来。即使你跑得快且稳,跑步机的速率也不会跟随你的频率而调整。
这是弱马太效应的行业。这些行业,通常是野蛮开场,随后狼狈离场。疯狂地撒钱圈地,并不能带来正向激励,最终要么市场被他人收割,要么需求被市场证伪。
而判断行业马太效应强弱的关键点在于品牌力,即“品牌能否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第一, 品牌力是基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调节手段。
信息黑洞越大的行业,品牌力就显得越发重要。
第二,不同性质行业对品牌力的释放各有差异。
消费品可分为To B和To C两类。To B的销售逻辑是“利润最大化”。不论是上游生厂商还是下游经销商,利益链条的粗细在于“创造利润的规模”,长短则在于“利润分配的方式”;To C的销售逻辑则是“效用最大化”,消费者为其买单的原因不在仅限于渠道能力强、市场下沉快,而在于“购买行为让我愉悦”,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因此,在To C逻辑下,消费品企业不论从营销模式还是销售打法上,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对体量巨大的市场,在垂直维度上深挖价值,也是践行马太效应的重要视角。
加华资本在深入研究之后,找到了具有潜在强马太效应的行业,同时还要打穿行业去看企业,衡量它们占领市场后,持续创造垄断利润的能力。即,判断企业在“有条件”建立品牌效应的行业里,是否“有能力”打造品牌。这就要回归消费品铁三角的另两个维度上理解,即产品和渠道。
关于产品,在消费品权利不断扩大的年代,产品直接触达消费者的机会越来越多,加上圈层经济在中国不断分级的消费群体中逐渐发酵,对于产品的认可将会成为最高的行业壁垒。同时,劣势产品对品牌的伤害不可逆,第一次触达消费者若是失败,大概率会是终局的失败。因此,锻造产品品质是企业在抢占市场的过程中必须修炼的。
关于渠道,其核心是产业链上不同主体的利益分配。对消费品公司而言,渠道规模和渠道效率是两个核心的考量维度。渠道规模能够被动地杠杆化扩大、渠道效率能够主动地适配规模,是衡量渠道的重要逻辑之一。
小产品,看大世界
人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吃穿用度,都与消费高度相关,宋向前称,诸如食品饮料、个人护理等非周期性消费领域,很容易诞生大公司,小产品能做出大世界。其中,加华团队投资的东鹏特饮、老乡鸡、爱慕内衣、洽洽食品等企业都是典型。
1. 东鹏特饮
近日,据证监会披露,东鹏特饮已完成第一期上市督导工作,距IPO又近一步。
然而,在2017年之前,东鹏特饮除深圳市场占有率超过红牛外,更多区域的消费者并不了解该品牌。在中国饮料市场,红牛一直稳坐功能饮料“一哥”宝座,而东鹏特饮则一直位居第二的位置。
不过,近几年,红牛深陷商标之争,东鹏特饮抓住机会迅速崛起,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2018年,东鹏销售额破50亿元。
而这背后,离不开其唯一机构投资人——加华资本的加持。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