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

日月刷新 奋斗不止

首页 > 加华动态 > 消费向前看 > 宋向前:中国想消费、美国要造厂,他们到底在抢什么?

宋向前:中国想消费、美国要造厂,他们到底在抢什么?

发布时间:2025-04-18浏览数量:



本质上,这是一场关于“制度升级”的竞争


作者丨加华资本宋向前


中国想消费,美国要造厂:他们到底在抢什么?


美国要造厂,中国要消费。


一个重回工业时代,一个奔向服务社会。


看上去是在“去对方化”,其实是在“学对方好”。


两个对手彼此盯防,又彼此模仿。


真正的较量,不在于谁更像对方,而在于——谁能让自己的人民活得更安心、有尊严。


两个大国,正在进行一种奇特的“镜像式竞争”:中国致力于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强调科技、服务与内需;而美国则意图摆脱消费主义的依赖,重建制造业,推动产业回流。


一个想去中心化地消费强国;一个想重新中心化地做世界工厂。


看似背道而驰,实则殊途同归:都是在寻找一种更稳健、可持续、能提升普通人获得感的制度路径。


本质上,这是一场关于“制度升级”的竞争。


从根子上看,这场较量绕不开一个问题:


绝大多数人,能不能从经济发展中真正受益?


托马斯·皮凯蒂称之为“世纪之问”:如何在资本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达成合理的平衡,不让制度变成极少数人收割多数人的工具?


全球三大制度体系——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宪政或治理危机。


“德先生”(民主)没有消失,但正在被多数人暴政、情绪政治和制度僵化所侵蚀。


苏格拉底之死、魏玛的崩溃、自由与平等的错配——这些历史片段再次隐隐浮现。


人类社会似乎进入了一个“算法驯服情绪,但无法管理制度”的危险时期。


《为什么国家会失败》指出:决定国家兴衰的,不是地理、文化或资源,而是制度的“包容性”与“汲取性”。


制度是否能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


是否能在遭遇危机时进行有效的自我修复?


这才是决定大国命运的核心变量。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表面上乐观,其实只是“被迫乐观”。


因为他们的饭碗、岗位、预期、商业模式,全都架在一个乐观叙事上。


但真正该思考的,是趋势在变,我们如何应对?


历史的分水岭:制度要不要“重启”?


也许,历史真需要像Elon Musk这样的“创世型人物”——打破沉疴体制,挑战官僚主义,推动一次系统级的“创造性破坏”。


这不是美国的“文革”,但却可能是另一个版本的“制度重构”。


哪怕失败,也注定是文明进化史上的关键节点。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性、深度与独立思考。


乐观或悲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变化的底层逻辑,找到能顺势而为的方法论。


而这一切,靠的不是情绪,不是流量,而是:理性认知的深度,思想视野的广度,以及对制度本质的洞察力。


这正是AI时代真正的“超级能力”。


赫拉利说:“当大数据算法比人类更了解欲望,合作理性将成为最后的救赎。”


基辛格则在生命最后的书中写道:“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国竞争,必须植入伦理约束的底层代码。”


真正的大国竞争,不是拼制度讲得多好听,而是拼制度能不能解决普通人的现实问题。


历史不会奖励最强的国家,只偏爱能自我修复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