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为民营企业发声,民营经济再添发展动能丨加华观点
发布时间:2017-09-30浏览数量: 人
原文作者 | 加华伟业资本
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激发市场活力,就是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
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大气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让企业家有更高的学习能力、更强的法治意识、更多的创新机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发挥更大作用。
——习近平
初秋九月,刚过秋分的北京透着些许凉意。然而萧瑟的秋风,却带来了令民营企业家们振奋的消息。
9月25日晚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明确指出给予中国民营经济以充制度支持,“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
从官方与坊间各类解读来看,大家对这一消息的出台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这是中共中央首次以文件的形式,充分肯定了民营企业家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经济腾飞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明确其精神地位和核心机制。同时,中央更是首次从制度层面,强调在民营经济发展中,营造法治环境、促进社会公平、鼓励创业创新,进一步发挥民因企业的经济社会动能。
加华伟业资本创始合伙人、总裁宋向前也对这一解读表示了认可,“爱护企业家就如同爱护社会发展的永动机,让企业家更有尊严地走下去,中国社会经济才真正有希望。”
重官轻商的历史语境
白居易在《琵琶行》留有千古名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一语道尽商人在当时世俗语境中的角色定位。
尽管显著推动了民间经济的发展,但是在重官抑商的主流观念和苛捐杂税的压力之下,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误读,让民间商贾在历史这篇洪钟巨制中,只留下了靡靡之音。
直到后明清时代,商人的社会地位才逐渐提高,士商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政府对商人的税收压力减小,私人对外贸易也被纳入政府的管理范围。
除此之外,政府还建立了牙行制度、粮食储备制度等相关法规,对经济进行管理并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此时,官商关系也逐渐由“抑商”转向利用商人,发展社会经济。
图片来源:网络
然而,重官轻商的社会风气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仍然是民营经济发展中一股不可言说的暗涌。
辽宁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孙政说,“在东北地区一些官员与群众心里,“官本位”所带来的身份和等级观点仍然很强。反映在政府行为上,就是吃拿卡要;反映在企业行为上,就是利益输送;反映在社会风气上,就是关系文化的盛行。”
民营企业家的孤独探索
每一位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在复杂的政商关系中,都或多或少经历过转型的阵痛和中国式的孤独。
冯仑曾经撰文讲过一个他在古巴考察的故事。他发现古巴在民主的皮囊之下,竟然事无巨细,任何东西都归于政府管辖。
“看到摊上卖的甘蔗水,我们觉得这应该是私人经营的,因为这玩意太不重要了,最后一问,是政府的;我们看到街上踩高跷、耍杂技的,觉得这应该是私人的吧,结果发现也是政府派他们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完全被政府控制,在那个地方你看不见民间企业,就算看见了也都属于半违法状态,就跟走私一样,一旦政府知道了都是要追究的。就是因为这种非正常、不自由的市场结构,让民营企业成长不了。”
1/ 不友好的社会治安
所谓社会治安,指的是基于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下,社会环境能够给予企业家的安全感。
在中国,这种安全感一直很低。从部分政府官员对于当地民企吃拿卡要的经济施压,到社会财富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的民企财富缺乏保障,甚至企业家的生产经营权、财产权等都遭到了不合理的侵犯。
与此同时,法治社会的环境依赖全民价值观下的契约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由无数的交易组成,只有当事人依赖于互相订立的交易合同,市场经济的规范秩序才得以建立,民营企业才能基于这最基础的商业道德,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不完备的经济法治催生了古典契约精神的枯萎。而法律与价值观缺位下的安全感缺失,也让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发现,自己辛苦半辈子熬出来的这碗羹,入口竟带着几分难以言说的苦涩。与此同时,社会也失去了以民营企业带动的、创新创业的核心动能。
2/ 不肥沃的成长土壤
我们经常笑谈,到底何时中国才会出现像谷歌、苹果这样的世界级企业。如今的硅谷,中国人的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模式的前沿,只懂模仿的中国时代已经逐渐远去。然而,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的世界级企业仍然寥寥可数?
苹果这样的公司,往往诞生在一片鼓励创新的肥沃土壤里,它的根茎需要不断地吸收来自大地的养分,才能在自身生命力的牵引下不断生根、繁茂。
创新创业需要资金、思维、先导。在社会资源充分调配的社会场景下,更多的资金、更开放的心态、更多的引导和鼓励,都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斗志。然而,社会越发物化与浮躁,越来越少的人能够扎扎实实,从小到大地经营一家企业。
民营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动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中国大放异彩的民营经济,托起了中国这艘远航的巨舰。众多民营企业家响应号召,南下经商,带来了一批又一批企业的繁华。从现实意义分析,在金融资本大肆兴起的时代,也正是产业与资本的融合,形成了中国内生外延兼备的经济托力。
图片来源:网络
企业的发展壮大、产业升级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充分就业的核心动能。这一事实我们可从数据中略探一二。
公开数据显示,早在2011年,仅中小型民营企业,就贡献了中国60%以上的GDP产值、5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城镇就业。2012-2016年间,中国的民间投资增速